宿迁沭阳:花儿为什么这么红?

时间:2023-12-15 18:37:40 来源:环境经济 作者:李强 高云龙 马爽

“村在绿中,家在画中,身在福中。”虽已入冬,沭阳县庙头镇聚贤村依然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村民张大爷自豪地说,“我们这里是江苏最具魅力的休闲乡村哩!”

8326aa558ecd35d9c0920bb5542c020.png

素有“虞姬故里”“花木之乡”美誉的沭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为目标,抢抓“美丽经济”发展机遇,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深入实施“五朵金花、十颗明珠、百村示范、千庄整治”“个十百千”工程,加快建设“中国花谷”核心区,先后荣获江苏省生态园林城市、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等称号,生态文明建设为花木产业的红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10月底,沭阳县林地面积41.22万亩,花木面积60万亩,均位于全省前列,从业人员35万余人,2022年花木交易额达240亿元。

6c37fda3ac33895cdf71adc8fd4c0c2.png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解析沭阳的“美丽经济”,乡村振兴创造了美丽环境,生态优势带来了产业兴旺。

“五朵金花”  各美其美

作为“五朵金花”之一,聚贤村立足花木种植传统优势,一体推进水系疏通、生态修复、景观塑造等工作,今年疏浚沟通河道4条,整治提升河塘6个,并打造了樱花大道、海棠大道等特色景观,高质量打造宜居和美乡村。

“我们发挥聚贤村示范带动作用,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努力让庙头镇‘步步有风景、处处有花香’。”据庙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韩小勇介绍,该镇正以保护自然生态、彰显田园风光为目标,做足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文章,努力实现生态、生产、生活质量同步提升。

同为“五朵金花”之一的新河镇双荡村,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有机融合起来,初步实现“1+1>2”的效果。在投资推进生活污水微动力处理池、雨污管网等工程建设的同时,双荡村深化“一村一品一特色”差异化发展,加快建设集花木电商、观光旅游、休闲农业、民俗文化于一体的特色田园乡村。

7eb1ea200cf3b571d03545e7368af89.png

“在家侍弄花木,没几年就住上了新房、买了轿车,生活甜着哩!”村民胡拉说,“过去在外地打工,从年头忙到年尾也赚不到多少钱,后来返乡接受电商培训,在网上卖绿植,手头越来越宽裕。”

“十颗明珠”  一样出彩

相比“五朵金花”,“十颗明珠”同样出彩,青伊湖镇后乡民居就是典型。近年来,青伊湖镇后乡村以农房改善为统揽,高品质建成新农房、共享食堂、后乡湖公园等,环境变了,生活美了。

5cbe082de6103856a711d0937b2b120.png 

水是生态之基,水环境治理是“十颗明珠”打造乃至“个十百千”工程的关键一环。后乡民居面貌今昔发生巨大变化,就与姚东大沟片小流域治理成效直接相关。“我们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重塑姚东大沟片小流域水生态。”沭阳县青伊湖镇副镇长王卫章说。

对姚东大沟片小流域污染问题,青伊湖镇在疏浚治理的基础上,依托具体条件,采取在河道内种植挺水植物等措施,将之打造成镇村居民的“后花园”、家门口的“运动场”和展示乡村振兴成效的“会客厅”。

“百村示范、千庄整治” 美美与共

比“五朵金花”“十颗明珠”范围更大的是“百村示范、千庄整治”。近年来,沭阳在镇级探索形成“镇活、村净、户美、水秀、田方、路畅”和“特色文化、人文景观、乡村意境”“6+3”全域改善模式,在村级探索形成“生活数字化、生产数字化、社会治理数字化”数字乡村模式,在户级探索形成“整洁有序庭院美、温馨洁净室内美、干净清爽厨厕美、身心健康生活美、和谐互助邻里美”“五美庭院”模式,并逐步在全域进行推广,让乡村“颜值”持续得到改善。

1a4c24a46776c9b054aeb13ea199c0e.png 

“我们正对照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居各项指标,以‘点’蜕变带动‘面’上突破,力争今年新培育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居12个以上。” 沭阳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科科长周洪兵表示。

“我们坚持民生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有效提升乡村乃至全县生态环境质量,在‘个十百千’工程中展现生态担当、多作生态贡献。1-10月份,全县13个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沭阳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劲松表示。

花乡田园处,生活好光景。“我们以打造‘苏北最美乡村’为目标,促进乡村振兴,提升花乡魅力,不断擦亮‘中国花谷’的彩色名片,努力建设村强、景美、民富、人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沭阳县副县长张岩表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沭阳将继续打造特色亮点,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切实丰富“生态沭阳”的内涵,全力打造“中国花谷”。

编辑:陈斯伟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电话:010-67175015

  • 2
  • 微博
  • 微信
我要评论

快来发表第一条评论吧

相关推荐

    版权所有:中国环境报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175015   举报邮箱:1870796195@qq.com   邮编:10006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02

    京ICP备14026258号-1     京公网备案:11010102001569号

    x

    扫描二维码 下载“中国环境”客户端

    (即可发布爆料、随手拍、绿吧)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环境”微信公众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