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增加1000多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还存在哪些不足、如何突破?

时间:2024-03-09 21:54:08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中环报记者周亚楠

过去,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的成本越来越高。

全国两会期间 ,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等界别会议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而在今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作为新生事物,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目前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那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这一机制究竟要如何完善?如何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福建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丘水林

丘水林,中国农业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福建社会科学院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福建省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新思想青年宣讲团讲师。入选福建省级高层次人才 (C类) ,主要从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经济理论与政策、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研究。主持省部级项目3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土地科学》等刊物发表文章40多篇,其中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文章12篇。

中国环境报:什么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什么要强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什么作用?

丘水林:生态产品在国际上一般被称为生态系统服务、环境服务或生态标签产品,是20世纪70年代全球生态危机爆发后应运而生的概念。狭义概念上的生态产品是指非人类创造的自然环境要素及其生态系统功能,广义概念上的生态产品还包含了人类利用自然环境要素生产的产品或服务。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开发和破坏大自然,部分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甚至陷入难以修复的境地,世界各国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生态产品的生产由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即使是不存在任何人类活动的原始自然生态系统也离不开人类放弃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保护劳动。因此,无论是从西方效用价值理论来看,还是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来看,当今时代的生态产品都是有价值的。

当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形成广泛共识,但由于绝大多数生态产品在消费或使用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导致生态产品的价值在市场上难以充分显化。过去20多年,我国主要使用生态保护补偿这一政策工具促进生态保护(损害)活动的正(负)外部性内部化。

虽然补偿范围涵盖森林、草原、流域、海洋、荒漠、湿地、耕地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等主要生态要素领域和区域,中央财政资金投入由2013年的1000多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000多亿元,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程度偏低,还存在补偿主体缺位、受偿主体瞄准不清晰、补偿标准偏低、补偿方式单一、弱监管等问题。

事实上,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新知识的运用以及消费人数和范围等因素的变化,生态产品的公共属性也会发生改变,使其无限接近于经营性生态产品。在此背景下,亟需综合运用政府、市场等手段调节“绿水青山”保护者与“金山银山”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水平。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指生态产品使用者和提供者之间以产生期望的生态产品为目标,以自然资源管理协议为条件,以市场化或非市场化方式为手段的自愿交易的制度安排。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拘囿于生态产品的外部性、公共性、空间差异性等特征,生态保护者供给生态产品的私人边际收益和社会边际收益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就是要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

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来看,高品质生态环境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就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绿色动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中国环境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从“建立”到“完善”的变化,背后蕴含哪些深意?

丘水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理念上的重大变革,我国在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方面经历了多年探索。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前瞻性提出“生态产品市场交易”的概念。

2016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首次提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概念。2017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的若干意见》,明确将浙江、江西、贵州、青海4省列入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而后,针对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制定的有关政策规章,也多次提出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顶层设计上明确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说明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各种条件具备,时机已基本成熟。因此,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经过近些年的努力探索与实践,我国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体系基本确立,比较科学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初步建立,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持续创新,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政策制度日益完善,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总体来看,现阶段我国初步建立了符合国情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但与《意见》提出的“2025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2035年完善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建立”的目标相比仍有差距。在此背景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旨在已有工作成效的基础上,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核心,进一步破解现行制度框架体系下影响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深层次瓶颈制约,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

中国环境报:如何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如何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丘水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主要包括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机制。其中,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和价值评价机制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支撑,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和保护补偿机制是战略路径,生态产品保障机制和推进机制是根本保证。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深入贯彻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系统谋划、稳步推进,支持创新、鼓励探索”的工作原则,聚焦“六大机制”任务要求,着力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

推动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各项工作。

一是要搭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数据的库、运、管综合性三维信息登记平台,实现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

二是要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出版的《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试行)》为指导,细化完善各级行政区域单元和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具体算法、数据来源和统计口径,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在生态保护补偿、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绩效考核评价等领域的应用。

三是要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加快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

四是要研究制定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指导意见,同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专章规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内容。

中国环境报:如何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丘水林:这其中,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一是要在纵向生态保护补偿中积极探索岗位补偿、技术补偿、产业补偿等方式,在生态产品供给地和受益地之间探索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购买生态产品和服务等补偿方式。

二是要鼓励通过政府管控或设定限额,推进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生态资源权益交易和绿化增量责任指标、清水增量责任指标、森林覆盖率等指标交易。

三是要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项目试点,积极打造旅游与康养休闲融合发展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适度发展数字经济、洁净医药、电子元器件等环境敏感型产业。

编辑:张冰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电话:010-67175015

  • 23
  • 微博
  • 微信
我要评论

快来发表第一条评论吧

相关推荐
     
     
     
     
     
     
     

    版权所有:中国环境报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175015   举报邮箱:1870796195@qq.com   邮编:10006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02

    京ICP备14026258号-1     京公网备案:11010102001569号

    x

    扫描二维码 下载“中国环境”客户端

    (即可发布爆料、随手拍、绿吧)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环境”微信公众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