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区铜钵河:川渝携手共治共护一江碧水

时间:2024-05-08 08:00:38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中环报记者余常海

铜钵河又称波漩河,系长江4级支流(长江—嘉陵江—渠江—州河—铜钵河),属川渝跨界河流,发源于四川省大竹县观音镇共和村,流经梁平区七星镇、碧山镇后,进入四川省大竹县石桥铺镇,在四川省达川区金垭镇汇入州河,经渠江进嘉陵江。铜钵河干流长度为95km,其中四川境内为65km,重庆境内为16km,共界14km,主要支流包括石桥河、袁驿河、施家河和景市河。

梁平区近年来持续强化“川渝一盘棋”思维,下上联动、协同治水,定期开展联合巡查和召开联席会,积极完善新盛河、铜钵河流域川渝联防共治、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等工作机制,共同解决跨界河流各类环境突出问题,严守水质“只能变好、不能变差”底线,担起守护长江“上游”山清水秀责任。2023年,新盛河联盟桥、铜钵河上河坝国控断面水质均值达到Ⅲ类。

架起跨界治理“连通桥”

铜钵河发源于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白坝乡,由大竹县观音镇进入梁平区,流经梁平区七星镇、碧山镇后,再次进入大竹县,后由达州市达川区汇入州河,再经渠江入嘉陵江,是达州、梁平两地联系最为紧密、水系最为复杂的河流。

2020年以前,因川渝两省市确定的水环境功能不一致,管理标准不统一,两省市在流域水环境治理深度、广度上有差距,治污设施有短板,水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2019年铜钵河上河坝断面水质均值虽达到Ⅲ类,但有4个月超过Ⅲ类,3月为劣Ⅴ类。

跨越川渝两地,铜钵河治理是共同的责任。川渝两地将铜钵河联防共治作为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抓手,先后签订《深化川渝两地水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协议》《铜钵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治协议》等,建立联席会商、联合巡查、交叉执法等机制。联合编制《铜钵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川渝联防联治方案》,落实资金近6亿元。

图为铜钵河。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与此同时,梁平与毗邻地区签署了《梁平—开江新盛河水环境区域联动共治协议》《梁平—开江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合作协议》《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建立了联席会商、联防共治、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机制,打破区域界限,形成强大合力。

一系列协议的成功签订,为川渝双方在跨界流域治理保护上搭建了“沟通桥”。川渝双方正持续深化跨界河流的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方面工作,形成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联防联控联治的工作合力。

综合治理有了“组合拳”

“一条河能变好、变清,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梁平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唐小平告诉记者,为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梁平筹措资金4亿元,扎实开展新盛河、铜钵河流域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分期分批建成镇村污水处理厂45座(镇级8座、村级37座),日处理规模达6825吨;建成污水管网330余公里,场镇雨污分流及500人以上农村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建成投运垃圾中转站2座,场镇及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梁平突出抓好污染源头防控,淘汰小型造纸厂、煤矿等落后产能17家,取缔沿河非法采砂5家,整治沿河工业企业12家;将干流水域及200米范围陆域划入畜禽养殖限养区,关闭搬迁畜禽养殖场58家、整治200余家。与此同时,实施铜钵河—竹丰水库、花石水库及新盛河—朝阳水库、拱桥水库水系连通工程,新增年生态调补水能力402万立方米;综合治理河道54.34公里,疏浚14.45公里,目前正积极推进铜钵河、新盛河全流域生态修复,建设河道滩涂湿地和砾间湿地50余亩。

此外,联合整治跨界区域生活污水,将四川省开江县任市镇老街片区1000余人、大竹县石桥铺镇600余人生活污水分别接入梁平区文化镇、碧山镇(华滩坝)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染治理设施共建共享经验模式入选《川渝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典型案例汇编》。两地乡镇政府建立跨界河段分时段、分区域清漂保洁机制,常态化保持河道干净整洁。

构建联防联治“共同体”

治得了污水,还要坚持系统化、精细化管控,才能守住涓涓碧水。

2022年7月5日,铜钵河上河坝断面在线数据显示水质突然恶化为劣V类,梁平、大竹两地政府及生态环境部门立即赶赴现场开展联合排查,最终发现是上游大竹境内一家养殖场排污导致水质恶化,川渝两地环境执法部门及时联动处置。

“我们积极开展川渝联合执法,以严防污水‘三排’为重点,常态化开展环境问题互查、台账共建、整改互督,2021年以来开展联合执法20余次,整改问题65个,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3件,罚款金额12.5万余元,其中移送公安机关行政拘留1件。”唐小平告诉记者,为加快川渝统一管控标准,深化监测合作,探索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张网”,梁平建设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站6座,覆盖全流域出境断面和主要支流,常态化互通水质数据,共同开展水质加密监测、排查溯源。

2021年7月至今,铜钵河流域水质一直保持在Ⅲ类以上,稳定达到水域功能要求;2022年上河坝断面年均水质达到Ⅱ类。实现了建制乡镇和农村大型聚居点污水处理全覆盖,场镇全部实行雨污分流,污水“三率”大幅提升。

流域治理由“共治共管”向“共享共赢”迈进,毗邻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共建共享经验模式入选《川渝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典型案例汇编》。

编辑:程小雨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电话:010-67175015

  • 6
  • 微博
  • 微信
我要评论

快来发表第一条评论吧

相关推荐
 
 
 
 
 
 
 

版权所有:中国环境报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175015   举报邮箱:1870796195@qq.com   邮编:10006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02

京ICP备14026258号-1     京公网备案:11010102001569号

x

扫描二维码 下载“中国环境”客户端

(即可发布爆料、随手拍、绿吧)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环境”微信公众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