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双重至味 |生态文化主题征文选登

时间:2024-08-12 17:03:07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洪忠佩

老李从武汉来婺源,人还在高铁上,去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和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鸟行程安排的微信“叮咚”一声就到了。我回复他,晚上找家土菜馆,约几位好友一起叙叙旧。老李很快回复:不了,还是去老地方嗦嗦螺蛳过瘾。我知道,老李所谓的老地方,是指县城星江大街杨泗庙巷口的夜宵摊。不过,当年的星江大街已改了朱子步行街,四柱牌楼,钟鼓楼、马头墙、石板地,成了网红打卡地,而夜宵摊也外迁入门店了。

在朋友之中,老李称得上是关注生态的环保人士,他工作生活在武昌,一到节假日却“全副武装”往全国各地跑。尤其喜欢沿着长江去拍鸟,天鹅、豆雁、白鹳、黑鹳、金斑鸻、红脚隼、中华秋沙鸭,都进入了他的视野。理由嘛,只有一个——自然生态摄影。一个背着相机到处行走的人,应是关注生活现场的人,而老李是个例外,他拍鸟之外,又喜欢上了蝴蝶、昆虫。

往往记住一个人,是从最初的印象开始的。像老李聚焦自然生态与花鸟昆虫的微观一样,我抹不去的是他第一次到婺源拍蓝冠噪鹛之后嗍螺蛳的神情,夸张、滑稽——好像在等着下筷夹起螺蛳,鼻尖就开始冒汗了,他没有犹豫,吱溜一下,螺壳并没有离开筷子,先是抿嘴,作回味状,然后嘴巴就张开了一条缝,使劲吸着气。

是鲜香,还是爽辣?

这个时候,老李哪有空搭理你,他埋头嗦螺蛳都来不及。

记忆与时间,一起嵌入。那应是十多年前夏至后的一天吧。彼时,神秘失踪了近一个世纪的蓝冠噪鹛,在婺源又被发现之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爱鸟拍鸟人士纷至沓来。想不到拍鸟是个辛苦的差事,老李一上车就闭目养神,抑或靠着座垫就睡。一旦进入鹤溪、石门等拍摄地,他的劲头立即冒了出来——身穿迷彩服,背着摄影器材,寻目标,找掩体,搭脚架,忙得不亦乐乎。问题是,身材小巧的蓝冠噪鹛似乎怕生,都在躲着他的视线和镜头。树高林密,要想拍摄一张满意的作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在鹤溪边,老李特别小心翼翼,蹲守或匍匐,他最怕弄出声响,主要是怕惊扰到蓝冠噪鹛——蓝冠噪鹛一旦飞走,那前期的准备就前功尽弃了。

尽管汗流浃背,老李依然神情专注地搜寻着。忙乎了大半天,就为了那么一瞬间。若是构图、色彩不到位,他是不会罢手的。何况林子里,除了鸟之外,还是草木与昆虫的世界,他想拍的对象太多了,两面针、天南星、花蜘蛛、金龟子、绿叶蛾,以及天牛,都一一进入了镜头。

只有真正热爱摄影的人,才会如此执着,乐此不疲。

晚霞变幻,带来了一场阵雨,淋得我和老李猝不及防。到了夜里,我和他回到县城,最过瘾的事除了喝茶乘凉,莫过于去炒盘螺蛳嗦。

想来也是,那时的婺源县城,正围绕星江河布局“一江两岸”——所谓的县城星江大街,长不过千米;新城区的商业业态才刚刚起步。星江大街杨泗庙巷口的夜宵摊,基本构成了人们夜晚的去向。从夜幕四合到午夜的钟声响起,铁勺与螺蛳在铁锅中嚓嚓地欢吟,泥炉上飘逸的螺蛳鲜香,时时都勾起人们炒盘螺蛳嗦嗦的欲望。我和老李点的螺蛳还没上桌,就聊起了“鸟中大熊猫”之称的蓝冠噪鹛营巢育雏的话题,却很快被周围此起彼伏的“嘬嘬”声淹没了。

其实,青山绿水的婺源,成了许多珍稀野生鸟类的家园——白腿小隼、燕隼、红隼、白鹇、白颈长尾雉、鸳鸯、松雀鹰、蛇雕、斑头鸺鹠、红嘴相思鸟、中华秋沙鸭等等,约莫有200多种栖息其中。尤其,称得上大型猛禽的林雕,在婺源崇山峻岭之间也偶有遇见。

在老李的眼里,生活在好山好水之中的婺源人是有福气的。那满目青翠的山峦中发脉的小溪,灵动、清冽,交互汇聚的河流缓缓而淌,共同构成了县城及其周边乡村发达的水系。山里流淌的溪流,从源头开始就具有养育性,不仅养润着人、土地、鸟、水草、鱼虾,还有螺蛳。况且,县城星江河流以及两岸就是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范围内。是啊,一到夏日,那青壳的螺蛳匍匐于浅滩的鹅卵石上,牵引着人们的目光。居民闲暇,或在河边洗涮时,都欢喜赤脚走入浅水中,有提竹篮的,也有提竹篓的,汇入捡螺蛳的队伍。不过,他当时还不知道,与捡螺蛳的惬意相比,要想嗦到螺蛳的鲜香,却要经过繁复的过程——从河里捡来的螺蛳拎回家,是不能马上炒食的,还必须净水漂上半天或一天褪去泥腥,再用老虎钳一枚枚地剪去螺尾,备上葱姜蒜等多种佐料,才能入锅爆炒,然后转小火加入豆瓣酱,以及啤酒焖上二三分钟,收了汤汁即可出锅,装盘时撒上葱花,一盘调动味蕾的炒螺蛳才算大功告成。

炒螺蛳作为婺源地方风味小吃,不仅炒法有讲究,要想吃得潇洒也决非一日之功。在吃的技巧上,嗍,是上下嘴唇与舌尖上的功夫。嗦一嗦,两腮仿佛都陷了个小窝。娴熟的如蜻蜓点水,单手筷子一挟,用嘴对着螺口一吸,就尝到了鲜美的螺肉。反之呢,“嘬嘬”几声之后,还要双手并用求助牙签,才能把螺蛳肉从壳里剔出来。怕辣的,虽然吃得鼻尖、脑门上直冒汗,却还是停不下筷子。俗话说,一斗螺蛳三斗壳。嗦上半天,螺蛳壳一大堆,能够下肚的螺肉并没有多少,关键是享受嗦的过程与味道。

“哪怕剪去螺尾,下锅炒了,一碟螺蛳里还是河流的气息。”这是我陪老李拍鸟走了两个乡村之后,又回到杨泗庙巷口夜宵摊嗦螺蛳时,他的感慨。不过,他对嗦螺蛳的娴熟程度,连坐在一旁的我都感到讶异。由此可见,他平时像喜欢拍鸟一样,对嗦螺蛳是有偏好的。

杨泗庙与大庙街巷口,是星江大街夜宵摊最为集中的区域。若说炒螺蛳的名气,当属“大头夜宵摊”了。大头,是摊主的绰号,他的摊子不大,却是“螺蛳壳里做道场”,一辆板车既是案台,亦是食品橱,二个泥炉上分别支着钢精锅与铁锅,八九条板凳围着三四面收折的小方桌,依次摆开,挂在墙角木档上的白炽灯泡,散发着昏黄的光影。其实,炒螺蛳只是大头夜宵摊的招牌小吃,馄饨、水饺、米粉、年糕、卤鸡爪、卤鸭头、水煮毛豆、盐水花生等等,都不断丰富着人们夜晚的胃口。泥炉上跳跃的火光,映着人们或吸或吮,或匆忙或急切的吃相。许是受了食客馋劲的感染,螺蛳入锅时,火苗呼地窜入铁锅之中,似乎随时要把螺蛳吞没。

“师傅,炒盘螺蛳。”来婺源或旅游或“亲鸟”的食客在泥炉旁的小方桌边一落座,本身就有喜感了,何况等待的是一盘美滋滋的炒螺蛳呢。

紫苏,称得上是炒螺蛳的标配。老李回武汉时,我让他带去了一袋晒干的紫苏。谁知,没过几天,他在电话里说,还是你们那里的清水螺蛳好,在武汉市场上买的田螺根本炒不出婺源螺蛳的味道。

的确,对于婺源县城居民去夜宵摊或大排档嗍一盘螺蛳,是夏夜自得的一份闲适。而对于老李呢,或许在拍鸟之余,一盘炒螺蛳的味道,让他记住了婺源的一个个夏夜。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个充满螺蛳鲜香的夏夜,让他在婺源拍鸟的时光多了几分生活的双重至味,还有生态保护与生活烟火之间的情趣。

作者简介:

洪忠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三届高研班学员,江西滕王阁文学院特聘作家。发表散文、小说四百多万字。作品散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青年文学》《北京文学》《作品》《散文》《天涯》《芳草》《雨花》《星火》《文学界》《鸭绿江》《四川文学》《湖南文学》《山东文学》《安徽文学》《黄河文学》《南方文学》《创作与评论》《中国国家地理》,先后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等多种选本。出版散文集《影像·记忆》《婺源的桥》《松风煮茗》《婺源传》(合著),以及长篇小说《见素抱朴》等多部。

编辑:肖琪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电话:010-67175015

  • 3
  • 微博
  • 微信
我要评论
健康是福:
闲清了,而忘却了许许多多生活中的快乐!?
2024-08-14
相关推荐

版权所有:中国环境报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175015   举报邮箱:1870796195@qq.com   邮编:10006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02

京ICP备14026258号-1     京公网备案:11010102001569号

x

扫描二维码 下载“中国环境”客户端

(即可发布爆料、随手拍、绿吧)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环境”微信公众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