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朵小红花 | 甘睿琳:深耕辐射监测一线,巾帼绽放守护之光

时间:2025-03-08 08:00:00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汪媛

凌晨三点的实验室,白炽灯在实验服上投下清冷的光晕。北京市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工程师甘睿琳凝视着分液漏斗中缓慢分离的水相与油相,手腕以每秒一次的精准频率震荡,像在丈量时间的另一种维度。这位扎根核与辐射安全领域十二载的“监测铁娘子”,用数千个日夜的反复淬炼,将“精益求精”刻入职业生涯,以毫厘必争的精准守护首都生态环境安全防线。

十年磨剑:实验室里炼成“火眼金睛”

“震荡频率每秒1次,聚四氟乙烯材质的漏斗更加紧密,当溶液呈现略浑浊的‘米汤’状时生成的沉淀才是最好的。”甘睿琳的实验室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数百组对比数据。面对水中钍分析这个看似常规的监测项目,她硬是做了58次条件试验,将每个操作细节都打磨成标准化流程。同事们都惊叹她练就的“火眼金睛”——精准把握沉淀物的状态就能判断pH值是否满足要求。

这种视觉判读能力已升华为可量化的技术标准。“文字描述会有偏差,但影像能让经验可视化。”从2013年接触铯-137、镭-226等核素分析开始,甘睿琳就养成了用相机记录实验现象的习惯。在她建立的“实验现象图库”里,存储着数十张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对比照片,每幅画面标注温度、震荡频率等12项参数,构建起“视觉特征-化学特性”的对应数据库。使新人通过图像比对即可实现对实验条件的精准控制,该成果如今已成为培养新人的可视化操作手册。

实战淬炼:监测尖兵的进阶之路

2024年,甘睿琳参加了第三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在赛场的紧张氛围中,面对实验中的突发状况,展现出了惊人的应变能力和专业素养。当样品出现异常,水相里混入少量油相气泡,附着在玻璃壁上无法自行回归时,甘睿琳迅速调整策略,增加震荡次数并延长放置时间,同时巧妙利用分液漏斗的角度,缓慢立起以尽量将油相赶至上方。这一系列操作如同行云流水,不仅解决了眼前的难题,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分数,最终摘得放射化学实验分析组三等奖。

赛场上的从容与精准,得益于甘睿琳及其团队在日常工作中的深厚积累。回顾2023年北京某医院核医学科衰变池监测项目,甘睿琳作为项目负责人,面对采样周期长、样品数量庞大的挑战,她精心规划采样与测量时间,确保每一步操作都井然有序。在她的带领下,团队如同精密的时钟精准运转,圆满完成了这一系列复杂而精细的任务,甘睿琳因此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时间管理达人”。

“真正的监测功夫在实验室外”这句话,在甘睿琳处置高风险放射源运输任务时得到了生动诠释。面对放射源的潜在威胁,她从未退缩,而是仔细查阅放射性物品的相关申报材料,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科学严密的监测方案。在监测过程中,她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点位。实战积累转化为系统性能力提升,正是这份坚持和努力,让甘睿琳在赛场上能够从容应对各种挑战,也为日常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薪火相传:技术传承者的使命

“震荡时手腕要像钟摆,洗涤剂要沿壁流下。”在核与辐射中心的实验室里,甘睿琳正手把手指导新人,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她对精确与规范的极致追求。她创新的“挑刺小组”——观摩挑刺、反向答疑、实战演练,让组员们实验操作更加规范,在切磋中共同进步。参与《中子剂量当量率监测技术规范》制定时,甘睿琳更是多次主动请缨,承担现场监测工作,将文献中的理论知识巧妙地运用到实际监测中。这种灵活转化的能力,正是源自多年一线监测的深厚积淀。

面对奖牌,这位辐射安全卫士显得格外清醒:“比武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如今,她正带领团队将大比武赛场的经验转化到实际应用中,力求将大比武中摸索出的钍分析效率提升50%,让科技创新真正转化为守护城市安全的硬实力。

从实验台到监测现场,从技术骨干到标准制定者,甘睿琳用十二年的坚守诠释着环境监测人的初心。正如她在获奖感言中所说:“监测数据容不得半点虚浮,我们多流一滴汗,群众就多一份安心。”在这条没有终点的守护之路上,这位首都辐射安全的“女卫士”,正以科技利剑续写新的篇章。

编辑:史小静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电话:010-67175015

  • 0
  • 微博
  • 微信
我要评论

快来发表第一条评论吧

相关推荐

版权所有:中国环境报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175015   举报邮箱:1870796195@qq.com   邮编:10006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02

京ICP备14026258号-1     京公网备案:11010102001569号

x

扫描二维码 下载“中国环境”客户端

(即可发布爆料、随手拍、绿吧)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环境”微信公众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