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网系列活动|宣传美... 中国环境网系列活动|生态文... 中国环境网系列活动|环境共...
要闻频道

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五处副处长沃飞:监管人员有限的情况下,要向环境管理要效益,提升监管科学性、精确性

2017年11月07日作者:来源:中国环境网

20171104151230732414.jpg 

  首先我的感受现在信息化发展的速度确实越来越快,比如说我们来开会的时候,到这个酒店进门以后第一步掏出手机扫描二维码,进入大会公众号,相关信息都在里面,手机原来都是直板手机,现在是智能手机,原来是2G,然后3G,现在是4G,马上要被5G取代了,速度是很快的。

  我一直在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五处,这两年参加了四次中央环保督查,大大小小专项督查可能有几十次,有一个感受就是说现在生态环境监管的对象有一个特点是面广量大,但是监管人员数量是严重不足,现在我们每到一个地方,汇报汇报到最后变成诉苦会,人数不够,压力越来越大,我们也是能感受到,我们华东地区GDP大概占全国40%以上,而且还是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的发源地,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企业在华东地区我们的企业数量是特别特别多,我曾经去过江浙一个镇上,光规上企业300多家,而环境监管人员连同司机加起来才6个人,正常能去现场的就一辆车、三四个人。什么意思呢?就是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可用之人更是捉襟见肘,各级环保部门承受着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

  但是现在是形势所迫,一边环境污染形势严峻,一边人员数量无法对应增加,这种矛盾怎么解决?好比是部队作战,就那么多兵,如何取胜?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集中兵力消灭敌人。但要想以少胜多,还是要想办法提高战斗力,要从提高武器装备性能、士兵作战素质、指挥能力等方面考虑。回到环保工作,现在环保督察、强化督查、专项督查,其实也是集中力量,对区域性、代表性的环境污染问题打攻坚战、歼灭战。那么在日常监管方面,真的是“外无必救之援,则内无可守之城”吗?我想,突围的办法就是围绕着管理做文章,向管理要效益,提高监管的科学性、精准性,实现内部的自我提升。提高监管能力有两个主要方向,一个是通过制度上的改革与创新,比如简政放权政策、联防联控机制、第三方服务等,另一个是依靠科技进步,用技术手段解决问题。当然,技术包括治理技术和管理技术,今天这里谈的大数据、云计算,信息技术手段在环境管理方面的应用。

  比如说在我们危废管理这块,各个省基本上建立了危险废物管理系统,具有了一些网上登记、审批、申请的功能,我们曾经调研过上海市全市有四千多家企业,有四万多条转移的,就是通过信息化平台处理的,浙江是依靠信息化手段,通过银行优化资金流全过程监管要求等等,包括江苏的有一万多家等等都纳入到系统管理里面,实现动态的预警,综合分析,包括运输信息共享等等功能,都是智能化的,包括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像济宁市探讨互联网+平台监管,建立市县乡三级联网,集五大功能为一体,网格化平台,将全市5万多个污染源信息,1万多个自动监控数据纳入其中,实现了与各个职能部门数据共享,相当于整合各个部门的环保的合力。还有一些现场的应用,比如说亳州市,它就是研发环保督查信息平台的APP,设置7个板块,领导关怀,综合查询,现场督查等等,其中比如说领导关怀可以添加中央、省,领导关于环境保护的重要讲话。比如说综合查询模块,就可以进行实时定位,包括一些导航,督查情况,整改情况都可以,全民参与这块可以实现像今天刚才领导介绍的那样,通过平台进行一个在线投诉、举报都可以。

  另外现场督查这块可以对问题的点,督查记录进行留存,包括照片、录音,环保地图可以通过搜索功能,实施对周边或者辖区内问题大致了解,这个平台有什么好处,比如说可以以前需要现场才能核查的问题,现在可以通过平台完成,提高效率,还有降低了执法成本。对于重点问题,可以通过模块查询上传,现场的定位等等,不用打招呼,不用带路,避免外界的干扰,这块使用起来效果还是比较不错的。

  第三方面,我的个人的感受,我们在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应该注意哪几个问题,也是我自己个人的感受,第一个就是要注意不同使用者需要,现在地方上确实对这块比较重视,但是不同地区,不同的使用对象需求不一样,比如说第一个需求者,监管者,监管者对省市一级决策管理者来说,他们是我们这个环保数据的使用者,所以他们要通过大数据,通过云计算对管理决策提供尽可能的智能化的精准性,指导性的意见,这是他们比较关注的。所以需要具备分析管理系统平台,对操作要求比较高,对执法者来说,他们是数据采集这,上传者,考虑到现场工作节奏比较快,一天奔波好几个企业,执法的水平也是不一样的,还有对信息化的接受程度,有快有慢,有大有小,简单上手,操作性比较强的,现场的APP这块,可能需求量更大一点。现场当中确实发现,现场的APP需求确实比较多,但是这块现在可能很多地方比较注重开发系统平台,投资上千万,都是大而全的平台,对现场APP这块有点忽略。这块需求还是比较大,这块技术含量也不是特别高,还是希望得到重视。

  第二个监管对象,主要是企业,他们可能更注重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相结合,还有服务机构,服务机构他们介于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投其所好,提供针对性服务。所以说信息化技术开发和应用也要量身订作。第二个注意人和技术紧密结合,不是说技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全靠人,不靠技术。如果只相信技术设备工艺材料等等,也是不行的。只靠人管也不行,现在大家比较务实。在环境监管过程中,要注重技术和人紧密结合。毕竟牛再勤快,地耕不完,迟早会累死,还是要发展机械化,机器还是要靠人开,往沟里开,还是直开也是很重要的,再先进技术也靠人操控。我们在过程中发现很多设施很先进,弄虚作假的情况很多的,所以在推广应用信息化监管技术同时,也不能完全迷信科技力量,还要对使用者的环境意识等等不能放松,行为监管不能缺失。

  第三个就是注重法律和政策的跟进,比如说1999年实现的危废的管理办法,在很多年之前,很多地方都已经实现了电子化联单,电子联单并没有法律依据,很多地方一边电子化管理,一边纸质化管理,这个效率低下,造成人员浪费。政策上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市场开放的问题,现在很多的资源尤其是信息资源掌握在部分手里,今天早上的营运中心副主任说收集社会上信息,实际上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信息掌握在政府部门手里,这个信息包括一些数据,这些对社会不开放的,企业真正想主动地想做一个什么信息化的技术或者什么,是很难的,都是政府部门找到他这边有一个什么需求,帮我做一个什么东西,我给你提供什么东西,都是至上而下,如果不能适度向社会第三方开放资源,很多事情做不起来的。毕竟不是说所有企业都能像阿里巴巴像马云那样,有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功能。现在阿里巴巴知道全国消费数据,知道哪个地方需求什么东西,但是我们有几个企业邮这样的人,这块还是要加强合作的。

  另外就是推广的时候还要注意存在法律的风险和政策障碍,类似的情况还是比较多的,现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的进度明显是落后于信息化发展进度,好比两个人赛跑,一个跑得特别快,一个走得特别慢,怎么办,要么是前面的人等他,要么是判你犯规,跑在前面肯定心里有顾忌。应该把尽快把法律法规、技术手段等等实现无缝对接,提高监管效率。

  这次会我再提几点想法和建议,第一个要做好顶层设计,首先就是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面做好衔接,比如说在线监控,我们只有说在线监控,今天上午陈局长说在线监控数据具有什么样的法律效益,只有明确这方面,在线数据才有用,在线才有用,否则的话,你在那边数据出来以后不能用,没有什么效益,只能作为摆设了。另外对信息化技术监管和推广政策还要鼓励和支持。其次是规划,现在很多平台是各建各的,各用各的,百花齐放,不是满园春色。第三个规范有序,现在搞信息化没有一个规范和标准,有一些东西说实话验收完就闲置了,看清楚有一些是打着大数据互联网+幌子伪技术,必要的时候建立严格的引入制度和责任制度,不能说没有责任。

  第二方面要提升稳定性和安全性。紧密结合监管实际,加强维护更新,保持可持续性。现在有一些系统数据信息长期没有更新,比如说政府网站,很多信息都是几年前,十几年前都有,保持可持续性。防止出现僵尸化现象,有一些信息比如说像现在的行政区划调整非常密集,如果信息不及时更新,上哪找,另外还有企业也是,今天这个关了,明天那个开了,不及时更新,怎么找。现在我们环境管理的信息化手段越来越多,如果使用者感觉不好用,不会用,不想用,再好的技术最后没用,还要考虑人的因素。同时考虑到人员流动的技术,定期进行培训,毕竟这个东西,科学技术这块学习掌握也需要过程,不像以前有一些东西那么简单。最好就是这方面能像前几年移动支付一样,这几年变成离不开习惯,前几年马云推这个移动支付,很多人不习惯,但是几年以后习惯了。

  第三个增强市场开放程度,首先革新观念,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又是人工智能时代,互联网技术,信息化技术发展是大势所趋,市场开放要加快。现在的话系统开发基本上都是掌握在政府部门提出来的要求,第三方主动性,刚才讲了。如果是个人信息封闭在各级监管部门手里,很难像水、气引入第三方进行监管。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电话:010-67175015
编辑: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