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爆竹“禁”与“放”⑤|当“禁燃”遇上过年,冲突还是融合?

时间:2024-02-24 08:01:01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李瑞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代诗人王安石描写的元日景象深植于每个国人心中。千百年来,燃放和观赏烟花爆竹成为庆祝新年的重要活动,甚至成为重要社交行为。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燃放烟花爆竹的数量也随之增长,空气污染乃至指数爆表的问题时常发生。为了控制空气污染和由此给人们身体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多地出台文件禁止在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

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燃放爆竹具有特定的文化特征,是嵌入人们认知和行为的社会风俗。在历史的长河中,风俗的演进比其他制度要缓慢,往往在千百年内保持不变,并影响人们的行为。也正因如此,近年来,一些地方以制度形式禁止过年燃放烟花爆竹未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总有“无视”规章制度而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发生。今年春节期间,北京的夜晚偶尔可以听到燃放烟花爆竹的声音,一些地方的“禁燃区”里甚至频频上演烟花秀。

其实,燃放烟花爆竹的负面影响久已有之。笔者儿时的记忆中,也总听说因燃放烟花爆竹引起的炸伤和火灾,随着后来燃放烟花爆竹数量的增长,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等负面影响也更多引起人们的关注。禁燃刚开始实施的时候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可能是苦于负面影响久了,想安静安静;也可能是无处购买,买不到就不放了。然而,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人们的文化需求随之提升,特别是经历久了没有爆竹声的春节后,反对“禁燃”的声音也开始出现。老年人希望过年听个响,年轻人希望用烟花绚烂的新年夜空舒缓压力,小孩希望过个课本里描述的热热闹闹的年。因此,“禁燃区”里的烟花秀也就应运而生。

春节期间,笔者发现,燃放与禁燃的天平在人们心中已经开始明显倾斜。在龙潭庙会上,为了让小朋友们了解过年放炮的俗,两位双簧演员表演了放炮,欢声笑语中也夹带着五味杂陈,无法切身体会“爆竹声中一岁除”幸福感的小朋友已经很难找到共鸣点。在农村地区这一表现更为明显,农民对年味的需求远高于禁燃带来的空气质量改善。这几年,农村地区通过实施煤改气和煤改电使得冬季农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很多农村地区空气污染问题不再严重,加之农村地区春节期间文化活动较少,对燃放烟花爆竹营造年味的需求重新回归。禁燃与解禁,已经成为环境质量改善和文化流失冲突的问题。

鉴于此,笔者认为禁止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相关规定未能被遵守是“禁燃”与社会风俗冲突的结果,也导致了相关规定成为“纸面制度”,无法真正落实。因此,为减少春节期间集中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空气污染,不能简单地通过“一刀切”对燃放行为一禁了之,需要考虑风俗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逐步控制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空气污染。

建议从环保、技术、文化和消费市场等多方面减少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燃放烟花爆竹与过年的有效融合。在环保政策上,从严格禁燃转向宣传减燃,通过加大对大量燃放烟花爆竹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宣传,倡导理性燃放;在技术上,加紧研发和推广低污染烟花爆竹,减少燃放过程中的空气污染;在文化上,丰富春节期间的文化活动,降低群众对燃放烟花爆竹的需求;在消费市场上,通过价格和税收调节烟花爆竹消费行为等。

编辑:宋杨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电话:010-67175015

  • 8
  • 微博
  • 微信
我要评论

快来发表第一条评论吧

相关推荐

    版权所有:中国环境报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175015   举报邮箱:1870796195@qq.com   邮编:10006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02

    京ICP备14026258号-1     京公网备案:11010102001569号

    x

    扫描二维码 下载“中国环境”客户端

    (即可发布爆料、随手拍、绿吧)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环境”微信公众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