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一河两岸十沟同治”龙王河

时间:2024-03-24 15:00:00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叶相成

日前,在十堰市竹溪县南北水系连通(鄂坪调水)工程引水隧洞项目施工现场,大型机器轰鸣,车辆来回穿梭,呈现一派繁忙景象。

据施工方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建成后将解决龙王河流域资源性缺水问题,极大满足县城及中峰、城关、水坪等乡镇生产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需求,有效改善龙王河水环境质量。

记者了解到,龙王河流域位于竹溪县中峰镇,流域包括10条冲沟流域,约56.13平方千米,涵盖中峰镇集镇、小南沟、同庆沟以及三合农场等18个村场,流域内有5969户2.2572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6842万人。

龙王河流域纳入十堰市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以来,竹溪县围绕“富生态、富口袋、富脑袋”目标,科学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山水林田路村,协同推进生态治理、产业富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初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民富”的阶段性成效。

竹溪县紧盯龙王河一河两岸,对流域内10条支沟全面施治,积极向上争取土壤治理、矿山修复、面源污染治理、水美乡村、污水管网、人工湿地修复、产业提档升级等方面项目25个,计划投资1.93亿元。

针对流域地形落差较大,沿河两岸与沟内人口居住密度呈两极分化的特点,他们用县城污水处理厂和乡镇污水处理厂分别收集城乡结合部与农村区域主管网污水,将沿线集中村落的生活污水接入污水主管网,将远离主管网的集中成片农户接入人工湿地延伸湿地管网,将居住分散农户接入三格式化粪池自然净化处理污水,实现各类农户全覆盖。

他们通过回收再生垃圾奖励积分、粉碎农作物还田奖励种子、畜牧粪便制作有机肥、打包秸秆变饲料等方式,实现农村“垃圾分类”与“垃圾减量”。针对小南沟流域内采石场水土流失、植被破坏问题,在进固化边坡、水土保持的同时,发展“山上贡茶、山下贡米”产业格局。针对同庆沟流域部分土地休耕轮作情况,由村级统一流转,以村级运营公司为主体建成香椿、农蔬、油料等产业基地,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

他们以龙王河流域贡米基地为试点,建立循环绿色农业示范基地550亩。创新采取休耕期种植“豌苗”替换化肥,用“紫外线”生物杀虫代替除虫剂,用生物截污沟代替灌溉引水渠,保证产品绿色有机。积极探索稻鱼、稻蛙共生立体生态种养模式,稻菇轮作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他们以流域内贡米基地、黄连山、绿之恋三大核心,整合山、水、林、田、路、村落等优势元素,用经营乡村的理念,通过政府引导,群众、企业等各类主体参与,用小切口、小改造丰富业态,开办一系列采摘园、农家乐、小吃摊、露营地、亲子园、民宿等,盘活闲置资源,开发现有资源,利用旅游循环路线带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他们以“有机、智慧、观光、趣味”为主题,在青草坪、邓家坝、庙耳沟引进双竹、三元等3家公司参与贡米产业园建设,打造米库食堂、稻梦香居、迷你农场,让农民变成旅游产业工人,农产品变成旅游产品。


编辑:薛丽萍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电话:010-67175015

  • 1
  • 微博
  • 微信
我要评论

快来发表第一条评论吧

相关推荐

版权所有:中国环境报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175015   举报邮箱:1870796195@qq.com   邮编:10006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02

京ICP备14026258号-1     京公网备案:11010102001569号

x

扫描二维码 下载“中国环境”客户端

(即可发布爆料、随手拍、绿吧)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环境”微信公众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