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空气质量监测站的布设有哪些讲究?看看国外怎么做!

时间:2024-12-27 15:03:01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张伟豪 王思

我国近年来大力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空气质量实现了持续改善。随着固定源与面源的治理空间日渐缩小,保有量持续增长的交通源对空气污染的贡献逐步凸显。因此,全面的交通空气污染监测和评估变得非常重要且必要。这不仅对评估空气质量和人群暴露尤为重要,而且有助于支持相关治理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最终保护公众健康。

“十二五”至今,我国不断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的建设,目前已经建成了包含一万余个标准监测站和小微站在内的国家—省—市三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但我国的交通空气污染监测工作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交通空气污染监测工作起步较早,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构建了相对完整的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对此,亚洲清洁空气中心梳理总结了美国、英国、欧盟、新西兰和日本在交通空气污染监测与评估方面的做法与经验,希望能够为我国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更好地支持我国交通空气污染的治理与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研究主要发现如下。

交通空气污染监测覆盖多种交通场景

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空气质量监测覆盖了多种交通场景(如表1),可以评估不同类型交通源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减排措施。这些交通站不仅覆盖了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还对交通量大的港口、机场与隧道的空气质量进行全面监测。对于不同的交通场景,空气质量监测的方法和指标也有所不同。

表1 不同交通场景的监测应用情况对比

image.png

路边站选址均优先考虑浓度较高的地点

在确定路边站选址和数量时的优先考虑因素方面,各国有较大的共性,仅在确定数量时有些许差别,如表2。各国确定路边站数量时的优先考虑因素多为两个,其中一个均为人口,另一个有所区别,包括交通量、浓度、居住区面积等。各国路边站选址多选在污染物浓度高的位置,为了代表最严重的人体暴露情况,同时也都要考虑周围地形、安全性等具体因素。

表2 各国路边站选址和数量的考虑因素和指标

image.png

路边站参与空气质量达标评价

空气质量监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判定所在地的空气质量是否能够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不同类型空气质量监测站的浓度水平有所差别,路边站因为距离交通源排放较近,其监测到的污染物浓度水平通常高于一般的城市站。将路边站的监测数据用于判定所在地区空气质量达标,无疑会增加其达标难度。在美国、英国和日本,国家官方监测网络中的路边站则全部参与空气质量达标评价,并且是对各站点进行单独评价,用于所在地区的达标判定。

低成本的补充监测手段被广泛采用

美国、英国和新西兰已将低成本传感器(LCS)和被动采样管广泛应用于交通空气污染监测。这些低成本的监测手段具有成本低、小巧轻便、易于部署的特点,为在现有标准监测站基础上扩展监测网络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中英国采用被动采样管扩大城市路边NO2监测规模以评估路边NO2达标情况;英国伦敦还采用低成本传感器识别官方标准监测网络和空气质量模型,未能发现的污染热点并评估空气污染治理政策的有效性;新西兰则将被动采样管作为补充监测,用于识别交通排放热点与评估NO2变化趋势。

image.png

图1 各国应用低成本监测手段的点位实景图

交通站的实时和历史监测数据均完全公开

有效的监测结果可为治理政策制定、暴露水平研究和交通项目影响的评估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美国、英国、欧盟和日本均及时公开不同类型交通站的实时和历史监测数据(如表3),供公众查阅和下载,以便公众及时做好健康防护,同时有助于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

表3 各国交通站的数据公开形式

image.png

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公众宣教与加强公众参与

对于交通空气污染的影响及其监测,美国等国家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公众宣教,加强公众参与,有效提升了公众对交通空气污染的认识。比如,美国环保署发布传感器监测指南并定期更新,指导有兴趣使用低成本传感器的人群自行开展空气质量监测;美国的地方环保部门还与社区居民合作开展社区空气质量监测,居民深入参与传感器安装、运维、数据分析等环节;洛杉矶港会定期召开公众咨询会,邀请周围社区居民参加,并向其介绍港口空气质量监测的工作进展,包括站点设备、监测数据、监测计划等。

根据上述国家和地区在交通空气污染监测与评估方面的做法与经验,报告结合中国交通空气污染监测与评估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三点建议:

(1)优化并扩展交通站监测网络,统筹推进应用多种监测手段;

(2)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提升信息公开水平;

(3)未来探索逐步将交通站纳入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评价。

作者单位:亚洲清洁空气中心

编辑:李莹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电话:010-67175015

  • 0
  • 微博
  • 微信
我要评论

快来发表第一条评论吧

相关推荐
     
     
     
     
     
     
     

    版权所有:中国环境报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175015   举报邮箱:1870796195@qq.com   邮编:10006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02

    京ICP备14026258号-1     京公网备案:11010102001569号

    x

    扫描二维码 下载“中国环境”客户端

    (即可发布爆料、随手拍、绿吧)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环境”微信公众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