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博士张玉波:只有解决当地村民生计问题,才能减少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干扰

时间:2025-01-24 15:30:00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中环报记者赵娜

岁末年初,很多奖项纷纷被揭晓。刚赴云南参加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的张玉波回忆起过去的2024年,自己获得了两份很有份量的荣誉:一个是荣登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一个是近日上榜2024年度“十大科技新闻人物”。

“扎根山里五年,创新研发太阳能物联网格子蜂箱,帮助村民增收致富的‘蜜蜂博士’。”——大家都爱这么评价张玉波。

图为张玉波(右一)正在指导蜂农提升养蜂技术。

几次改良蜂箱,村民养蜂收入增长三倍

张玉波是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博士,人称“蜜蜂博士”。2019年年初,他辞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工作,到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金丰村创立了熊猫谷家庭农场,扎根深山5年,给当地村民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平武县森林覆盖率超80%,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拥有全国最多的野生大熊猫,被誉为“天下大熊猫第一县”。

“大熊猫保护与其说是生态学问题,不如说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只有解决当地村民的生计问题,提升老百姓的家庭收入,才能减少人类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干扰,大熊猫保护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张玉波说。

平武县由于地处大熊猫栖息地,很多产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而养蜂就成为适合当地发展的一个产业,但是老百姓的养蜂技术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蜂群存活率低,养蜂收入并不是很高。经过调研发现,一个重要原因是村民用的传统棒棒巢蜂箱,在取蜜时会伤害到大量蜜蜂的幼虫。

“首先要优化提升百姓养蜂技术,蜂蜜产量才能提高,收入自然也就多了。”张玉波讲道。

于是,他尝试将原来的横式蜂箱,改成一格一格的竖式蜂箱。格子蜂箱首次开箱取蜜的那一天,乡亲们一大早就赶到现场。当时,仅开了两个格子,竟取出12公斤的纯净成熟巢蜜,产量是传统棒棒巢蜂箱的两倍。

由于养蜂场没有接入电网,后来他还动手研发太阳能物联网格子蜂箱,通过网络监控,使养蜂人不用到现场开箱检查就可以掌握蜂群状况,极大减少了对蜂群的干扰。

近日,智慧蜂场APP在张玉波的熊猫谷家庭农场测试完成落地。平武县原生态蜂蜜将插上“数字化翅膀”,以完整的信息“飞”向千家万户的餐桌。“有了这个智慧APP,可以大大提高养蜂人的管理效率,预计每个蜂场每年能增加20%—30%的蜂蜜产量。”

张玉波高兴地说,一方面蜜蜂多了,蜜就多,百姓收入就高;另一方面,蜜蜂作为传粉动物,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

当地养蜂产业的发展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金丰村党支部书记唐正华称赞道:“张玉波没来之前,基本上老百姓养蜂都是取个三五百斤蜂蜜。他来以后,村子里蜂群的数量比以前增长了两三倍,村民养蜂的收入增长了三倍多。”

村民自发巡山护林,蜜蜂成为价值转化器

随着当地百姓收入的提高,不但减少了森林偷猎、挖药等人类活动,而且村民还自发组织了巡护队,进山去巡护,防止有人去森林里搞破坏。村民环境意识的提高,无疑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养蜂业成为当地改善生态、实现村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后,张玉波还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模式,将农产品生产、自然保护教育、森林体验等融合一起,不但提升公众环境意识,还能实现村民共同富裕。

其实,张玉波很早就在做自然教育了。以前,经常带着朋友沉浸式体验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甚至爬到深山里头去找红外相机拍到的动物。

养蜂后,张玉波的一些朋友带孩子到当地玩,让他讲一讲蜜蜂的故事。其中,有一个小姑娘手里拿着录音笔,听完后回到屋内,连写带画了五六张纸,把讲的内容全给重新呈现了一遍。

“我当时看了,觉得她整理的特别好,顿时让我有了新的想法:其实可以给更多的公众讲蜜蜂的故事,因为很多人对蜜蜂并不是很了解。”张玉波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养蜂产业、自然教育、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等都属于生态产品。

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需要一个转化器,在平武县,小蜜蜂就是一个转化器。“我们通过养蜂产业,当地良好生态环境转换成生态产品,实现了价值转化。”张玉波说。

近几年,累计培训农户1000余人次,帮助农户增收300余万元。现在,越来越多来自北上广等大城市的朋友来到农场参观,欣赏平武县的绿水青山,带走当地的农产品。他们也成为一个个宣传员,讲述着小蜜蜂与大熊猫的故事。

养蜂不仅仅会带动当地产业,还能让大熊猫国家公园里的植被和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好。

张玉波说:“养蜂不占用耕地、林地,就放在林间的空地就行。尤其是我们这里处于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内,蜜蜂可以飞到核心区采集花粉和花蜜,不光不会对核心区的资源造成破坏,反而会帮助核心区的植物授粉,有效促进动植物群落系统的恢复。”

一只只蜜蜂飞到山林中,采出来的不仅仅是花粉花蜜,更是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机遇。

编辑:尚玉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电话:010-67175015

  • 2
  • 微博
  • 微信
我要评论

快来发表第一条评论吧

相关推荐
     
     
     
     
     
     
     

    版权所有:中国环境报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175015   举报邮箱:1870796195@qq.com   邮编:10006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02

    京ICP备14026258号-1     京公网备案:11010102001569号

    x

    扫描二维码 下载“中国环境”客户端

    (即可发布爆料、随手拍、绿吧)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环境”微信公众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