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三监联动”打造治水样板

时间:2025-04-26 10:00:00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范华兵 夏莉

拿出手机,拍下河面漂浮物,上传到房山生态“敢碳行”微信小程序……不到半个小时,河面就被赶过来的工作人员清理干净了。在河边散步的张女士笑着说:“这大石河可是我们房山的‘母亲河’,如今环境好了,河水也清澈见底,就算偶尔看到水面上有漂浮物,我们随手一拍一传就能解决问题”。

北京市房山区生态环境局的数据显示,这份亮眼的生态答卷背后,是房山区在体制机制创新、科技赋能、全民共治等方面的积极探索。

三监联动破壁垒,执法效率提档升级

水环境治理涉及多个部门,在过去,各部门单打独斗,难以形成合力。房山区创新构建监测先行、监管协同、监督强化的“三监联动”工作机制,形成“数据监测—问题预警—执法监管—社会监督”的闭环管理链条。

“监测、监管、监督形成闭环,问题发现更快、处置起来也更高效”。房山区生态环境局执法七队队长吕士飞介绍,现在,房山区生态环境、水务、城管等部门实现监测数据共享,联合执法成常态化。2024年以来,房山区开展涉水专项检查300余次,水务、城管、生态环境等多部门协同作战,重点打击非法排污、违规取水、侵占河道等行为,联动机制让执法效率提升了40%。“过去发现污染问题需要层层转办,现在通过微信平台直接派单,相关执法人员半小时内就能到达现场”。吕士飞说。

智慧监测与黑科技助力精准治理

“以前主要就是靠人工划船在水面巡逻,现在通过布控的‘电子哨兵’,再加上方便使用的微信小程序,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增强了我们管水治水的能力。”房山区生态环境局环境管理科负责人刘超介绍,房山区在主要河流沿线布设了39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监测pH值、溶解氧、氨氮等关键指标,一旦异常,系统报警,相关部门迅速响应。

大石河水质的提升,离不开沿线污水处理设施的贡献。每天,源源不断的再生水会流入河道,补充水源。“振动膜技术让污水处理效率提升35%,产品的引入离不开生态环境部门的大力支持。”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单位周工介绍。

振动膜生物反应器技术,采用机械传动实现往复运动,使膜丝与水体形成相对运动,有效控制膜污染,同时进一步降低能耗。与曝气MBR技术相比,污水处理运行能耗降低70%,突破了MBR技术的发展瓶颈,为MBR技术的推广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无人机河面巡航、无人船智能采样、AI算法预测污染扩散趋势,这些科技手段已经逐渐成为房山治水的标配。

多元参与构建生态屏障

从退休教师到社区居民,“全民护水”蔚然成风。“清管行动”清理污染物4300吨,再生水利用率达1300万立方米。家住河边的李老师如今是义务监督员:“发现问题随手拍,整改情况随时查,咱老百姓也是治水主力军。”

跨界协作同样亮点纷呈。房山区与涿州、涞水建立“数据共享、问题共商、联合执法”机制,2024年三地联合开展12次执法行动,清理河道垃圾50余吨,解决了多年的污染顽疾。

房山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米忠诚描绘着未来蓝图:“我们将持续深化‘三监联动’机制,以科技赋能推动水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更多绿色动能。”

编辑:程小雨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电话:010-67175015

  • 4
  • 微博
  • 微信
我要评论

快来发表第一条评论吧

相关推荐
     
     
     
     
     
     
     

    版权所有:中国环境报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175015   举报邮箱:1870796195@qq.com   邮编:10006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02

    京ICP备14026258号-1     京公网备案:11010102001569号

    x

    扫描二维码 下载“中国环境”客户端

    (即可发布爆料、随手拍、绿吧)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环境”微信公众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