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07 15:58:52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罗民华 廖国伟 曾俊佳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作为落实国家相关规划纲要与方案的重点项目,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伴随大湾区建设的加速推进,南沙迎来蓬勃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产业蒸蒸日上。同时,区域发展对水安全和生态环境提出了极高要求。
在南沙区万顷沙镇,原有水利设施在面对极端天气时,暴露出防洪潮标准不足、排涝能力有限的问题。为顺应区域发展需求,中交四航局毅然开展生态堤和河涌整治项目,致力于打造安全、生态、宜居的水环境,为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生态堤建设:在挑战中探寻坚固与绿色的平衡
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生态堤建设工程(21涌以南)集防洪、生态、景观、休闲等多重功能于一体,与周边的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项目相得益彰,共同塑造了南沙区独特的城市风貌与滨水空间体系。该工程按照200年一遇防洪潮设计标准,用以抵御极端天气和潮水侵袭,为南沙区提供可靠的防洪潮保障。
2023年10月,项目团队满怀热忱地进场施工,却没想到刚开工就遭遇了棘手难题。南沙综合体项目的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四周环绕着泥塘,土地含水量高得惊人。“这些地基承载力低、压缩性高,要在这样的软基上建4.5公里堤防,就好比在豆腐块上‘垒长城’。”项目负责人蒋永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会感慨万千。
为了攻克这一难关,蒋永春带领技术骨干深入现场考察,反复研究,还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经过无数次的讨论与分析,最终确定了“堆载预压+搅拌桩”复合处理方案。堆载预压,就像是在土里插入一根根“吸管”,通过在原本的地基上堆载大量的土,让土里的水分顺着排水板的通道疏导到表土层和集水井,把水“吸”出来。“这里面积宽广、地基软,要先把地基压实,再采用搅拌桩将那些关键部位和土质较软的区域加以固化,就如同在‘豆腐’上插筷子,让它变得稳固。”蒋永春形象地介绍道。
方案确定后,整个施工现场迅速忙碌起来。一船一船的堆载土从海上运过来,有序地填进场区内,搅拌桩施工也紧密配合。在建设者们的共同努力下,成功稳住了这块“软豆腐”,有效解决了软土地基的沉降和稳定性问题,为后续工程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程建设没有捷径可走,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我们面临着土源不足、交叉施工以及暴雨洪涝等诸多干扰。特别是在暴雨季节,机械和人员24小时连轴转,排水泵和人工修筑排水渠双管齐下,大家齐心协力,就为了能按期完成任务。”项目生产经理蔡楚辉谈及生态堤建设的艰辛过程,满是感慨。经过连续奋战,项目团队成功地将地基沉降控制在设计允许范围内,为后续工程扫清了障碍。
如今漫步在生态堤上,海风轻拂,送来阵阵花香。临水侧的格宾石笼间,小鱼欢快地游弋;斜坡上的植生混凝土里,狗牙草的根系深深扎入土体。原来,生态堤的堤岸结构设计独具匠心,采用了植草护坡和格宾石笼护坡。植草护坡如同给堤岸穿上了一件绿色的“毛衣”,草本植物的根系紧紧抓住泥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格宾石笼护坡则像一个个坚固的“石头笼子”,既能抵御水流的冲刷,又为水生生物提供了栖息之所。此外,景观设计巧妙地融入自然元素,通过种植各类本土植物,构建起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植被群落,随着季节变换,呈现出四季有景、色彩斑斓的景观效果。
排雨排涝与河涌整治:唤醒水乡灵动脉络
万顷沙十九涌以南河涌整治工程按照5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设计标准开展,旨在全方位提升区域防洪排涝能力。“以前下大雨,这里的水三天都排不干,到处都是积水,出行特别不方便。”当地居民对十九涌昔日的模样仍记忆犹新。该工程以建设海绵城市为目标,致力于提高该片区域绿地系统雨水资源利用率、年径流污染削减率以及绿地率,打造人与自然平衡的生态走廊,涵盖了河涌整治、水系联通、溢流堰建设及生态建设等多个关键环节,各环节紧密相连,共同构成完整的水生态修复体系,就像是为该片地区进行一场精细的“血管疏通手术”,这不仅是解决当前河涌防洪排涝问题的关键,更是改善河涌生态环境、恢复其自然生态功能的重要举措。
河涌整治长度达5.3公里,包含二十涌2.7公里和二十一涌2.6公里。整治过程中,拓宽现状河涌,增加行洪能力与蓄水量;河底清疏去除淤泥和杂物,加快河流水流速度,减少污染物积累,改善河流水质。护岸工程选用生态友好型材料和工艺,如生态混凝土、石笼网等,抵御水流冲刷的同时,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空间,促进水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
水系联通工程长度为1.8公里,包括十九涌至二十涌连接涌1.2公里和二十涌至二十一涌连接涌约0.7公里。打通这些连接涌,实现不同河涌间水体交换与流通,增强河涌水动力,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和水资源利用率。与此同时,河底清淤有序进行,数十台清淤设备接续作业,沉积多年的黑臭淤泥被缓缓抽出,夹杂其中的塑料瓶、废旧渔网等垃圾也随之浮出水面。随着一车车淤泥被运往处理场,河床渐渐变得清晰,河水也“轻快”了,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最终,各汇水分区的径流污染削减率大于61.5%,水资源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充分满足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河涌周围是55.66公顷生态建设区,在河涌两岸打造生态廊道时,建设者们充分考虑到海边海风强劲的自然环境,特意挑选了根茎粗壮的本土水生植物和滨水植物。但是由于海边湿气重,土壤长期处于高湿度状态,透气性不佳,导致部分植物根系无法正常呼吸,难以汲取养分,嫩叶蜷曲发黄。建设者们就定期查看植物长势,为根系“透气”,在低洼处开凿排水暗沟。渐渐地,芦苇挺直了腰杆,海芋舒展了新叶,木棉树幼苗在岸边扎下了根。它们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河涌两岸,形成了层次丰富、功能多样的生态群落。
夕阳西下,崭新的生态堤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伴着莹莹碧水,在南沙最南端圈出一道绿意盎然的“翡翠链”。远处水鸟成群,肆意翱翔在被夕阳染成橙红色的天空中,与郁郁葱葱的生态走廊构成一幅绝美的生态画卷。中交四航局的建设者们以“水利工匠”的执着,历经4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坚实可靠的防洪屏障和充满智慧的生态景观。他们通过55.66公顷生态建设,打造出“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三位一体的现代水利样板,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活力。
编辑:文雯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电话:010-67175015
快来发表第一条评论吧
中国环境APP | 2小时前 浏览量:52
中国环境APP | -9分钟前 浏览量:94
中国环境报 | -5小时前 浏览量:108
中国环境APP | 16小时前 浏览量:111
中国环境APP | 2天前 浏览量:30
中国环境APP | -7小时前 浏览量:15
中国环境APP | -6小时前 浏览量:44
中国环境APP | -6小时前 浏览量:47
生态环境部 | -6小时前 浏览量:31
生态环境部 | -6小时前 浏览量:28
中国环境报 | -6小时前 浏览量:31
中国环境APP | -5小时前 浏览量:46
中国环境APP | -4小时前 浏览量:35
中国环境APP | -3小时前 浏览量:55
中国环境APP | -3小时前 浏览量:42
中国环境APP | -3小时前 浏览量:51
中国环境APP | -1小时前 浏览量:94
新华日报 | -1小时前 浏览量:53
中国环境APP | -54分钟前 浏览量:192
中国环境APP | 2分钟前 浏览量:123
扫描二维码 下载“中国环境”客户端
(即可发布爆料、随手拍、绿吧)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