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元

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办公室主任

2019年11月22日作者:来源:中国环境网

 

  个人简介:

    杨虎元,男,汉族,1974年6月出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94年7月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化学系环境监测与分析专业,同年8月分配到宁城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与土地局环保办工作;1996年7月被划分入宁城县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任副站长;2003年5调入宁城县环境监察大队,任副大队长;2007年取得国家注册环评工程师资格,2008年8月遴选至内蒙古环保厅东部环保督查中心工作,任督查科科长;2010年评为副高级工程师。2015年取得国家环境监理工程师资格。2017年9月至今在内蒙古生态环境厅中部环保督查中心工作,任办公室主任。

  个人事迹

  杨虎元,男,汉族,1974年6月出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94年7月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化学系环境监测与分析专业,同年8月分配到内蒙古宁城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与土地局的环保办工作,1996年被划分到宁城县环境监测站工作,2003年调入宁城县环境监察大队工作,2008年遴选至内蒙古环保厅东部环保督查中心工作,副高级工程师,并先后取得国家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和国家环境监理工程师资格。2017年9月至今在内蒙古生态环境厅中部环保督查中心工作,现任办公室主任。

  自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该同志政治立场坚定、思想不断进步、工作扎实肯干、生活朴实乐观,历来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2001年至2017年间先后任宁城县环境监测站副站长、宁城县环境监察大队副大队长、内蒙古东部环保督查中心督查科科长等职务。

  做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在日常工作及生活中做到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以丰富的政治理论武装头脑,牢固了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处处以习总书记的“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生态理念为行动指南,不断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同时该同志在业务工作方面不断学习各类专业知识,认真研读大量专业技术书籍。在工作中树立了工作扎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对工作不讲条件、不计报酬,经常主动加班加点工作,并在工作中勇挑重担。他26年工作如一日,在平凡的环保岗位上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一、“环保工匠”

  刚参加工作之始,环保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单位无环保专业人才,加之经费紧张,许多设备和器材缺乏,工作不便。他在工作之余,自己研究制作许多需要的器材。一如当时地表水采样的器材多为玻璃器皿,因运输时在道路颠簸中时常破损,他就用从啤酒厂捡来的塑料外包装箱加上减震材料改装成水质采样箱后再无破损事故的发生;又如为符合监测技术规范,他又自行购置竹竿、铁丝等材料,自己捆绑制作了监测支架用于污染源的噪声监测等,确保了监测质量。

  二、“电器维修工”

  当时所在的监测站各种监测仪器设备众多,时常会出现各种故障,为节省维修成本和维修时间,该同志又自行购置了万用表、电烙铁等工具,并自学电器维修知识,利用下班后的休息时间对日常工作中出现的故障仪器进行维修,保障了单位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

  三、“兼职打字员”

  90年代初期,能够熟练掌握并操作计算机的人员匮乏,为便于工作,该同志自学计算机知识,在白天完成所从事的本职环境监测工作之外,下班后又兼任起整个单位的打字员工作,同时负责所在县域历年的环境质量报告的撰写、汇编、打印和装订工作,每日加班回到家后都近夜里十点多。

  四、“自行车上的监测站”

  由于当时宁城县环保局全局仅有一台吉普车用于保障日常下乡检查的需要。车辆短缺造成在冬季供暖锅炉烟气监测时无车可用,该同志就将监测用的各种设备放到两只焊制的铁筐中,驮挂在自行车后座上骑着去项目单位开展烟尘监测工作。夏季又用自行车驮着噪声检测仪在城区内开展城镇区域环境噪声监测。故而被当地百姓称为“自行车上的监测站”。

  五、“以一可当十”

  当时宁城县监测站仅有5名同志,为了确保完成上级制定的工作任务,该同志带领大家开展地表水17项监测因子、地下水11项、工业废水10项、环境空气质量3项、工业噪声、振动、工业废气等方面的监测、采样、化验与分析工作,一人身兼数个岗位,化验分析数个监测因子。由于工作上的努力和突出,在宁城县环保局工作期间连年被评为优秀工作者,并在2003年得到宁城县人民政府的嘉奖。

  六、“民事调解员”

  2003年调入宁城县环境监察大队工作后,为了处理环境污染,解决群众信访问题,该同志又利用休息时间走村入户排查线索,夜间突击检查排污企业,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当时有家磷肥生产企业事故排放的烟气对周边农田造成了污染,虽已按环保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行政处理,但就民事赔偿问题,当地老百姓不愿去法院,说只信任环保,因而需挨家挨户核算赔偿数额和签订赔偿协议,并督促肇事企业积极赔偿,从而化解矛盾,真正做到服务于民。被当地老百姓亲切的称做“民事调解员”。

  七、“零钱收集器”

  当时监察大队负有征收排污费职能,由于所在地区经济欠发达,许多企业规模较小,因而排污费核定额也较低,如餐饮行业排污费通常只有几十元钱不等,但企业主交费普遍有抵触情绪,往往一家要反复做思想工作,跑上5、6趟才能缴纳。为了确保足额,每一角每一分都不能疏漏,收回来的钱往往以零元、角钱居多,故而被人戏称“零钱收集器”。

  八、环境监察“步队”

  90年代末,矿山开采加工企业往往在深山里,通行条件简陋,道路崎岖难行,车辆很难通过,为了确保排污费缴无遗漏,监察查无死角,有时要步行10多公里山路花费3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现场,往往是早上进山,出来时天已近黄昏,鞋破了,脚底板也磨出了水泡。因此又被人称作环境监察“步队”。

  九、每个月都是“万里长征”

  2008年工作调入内蒙古环保厅东部环保督查中心后,任督查科科长,主要负责内蒙古东部四个盟市的环境督查以及境内环境污染违法案件查处工作。辖区面积达46万平方公里,从呼和浩特出发至最远的旗县单程距离就近2400公里,加之沿途督查,每个月督查时在车辆上的行程都逾万里,因此大家笑称自己为“月万里”

  十、环保中的“铁拳”

  他在工作中着重加强对重点案件的督察、处置力度,重拳出击、严格执法,2000年初期对呼伦贝尔市的一家超标排污企业实施的138余万元行政处罚,为当时内蒙古自治区环保史上单笔处罚金额最大的一笔,有力的打击和震慑了一批违法排污和抱有侥幸心理企图偷排乱排的企业。同时重点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检查,保障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加强流域污染防治,落实水污染防治规划,该同志带领科内人员多次对规划涉及到的多个工程项目进展及完成情况进行督查、检查,为“十一五”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工作得以顺利完成打下坚实基础。为响应中央环保督查的号召,先后组织对兴安盟、呼伦贝尔市的生态环境开展全面综合督查并形成专项报告反馈当地人民政府,给当地今后的环境发展打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在对30万以上火电机组的排污费征收工作中,因工作中认真负责、技术过硬,2012年被国家环境保护部授予全国排污费征收先进个人。

  十一、“刀尖上的督查”

  为真实掌握企业的排污状况,在督查工作中常采取“三不一直”即不打招呼、不定时间、不要陪同,直奔现场的突击检查方式,一次督查中由于天黑路滑,加之对当地路况不熟,在躲避对面急驶的车辆时造成车辆平地旋转360度,车后轮距离路边百米深的沟壑边缘不到二厘米的距离,真正的命悬于一线。又有一次冬季周末督查,由于路面积雪未化,在转弯中发生车辆侧滑,本人虽无恙,可随行的一路上喊着自己“老师”的鄂伦春旗环境监察大队长却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以及他热爱的环保事业,督查真正成了“高危工作”。

  十二、“打铁还需自身硬”

  为了做好监察工作,有力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他自学并考取了法律专业本科,同时为充分了解建设项目生产工艺及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做到日常执法依法依规,他又考取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和国家环境监理工程师资质,从而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十三、“身残志更坚”

  2018年,由于一场意外车祸,造成该同志左侧上、下肢粉碎性骨折,均内安装了钢板支架,为了不耽误工作,该同志待伤情稍一缓解便拄着双拐重回到了单位从事内勤工作。由于中部督查中心为新组建单位,许多同志都是新加入到环保系统,一线督查工作经验较少,为起到“传、帮、带”作用,该同志又拖着伤腿一瘸一拐的带领大家重返一线,现场进行指导教学。通过实地讲解,使大家身临其境、现场操作、实战练兵,从而迅速的进入到工作状态。其被内蒙古环境保护厅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十四、“自古忠孝两难全”

  生活中,他能够做到助人为乐、豁达大方、先人后己。由于单位工作任务重、辖区面积广、科室人数少、督查路途远,故而工作经常要连续出差,年出差天数最多达280天。家中父母均已年近80岁高龄,且老父亲身患脑梗死卧床多年,无法翻身,生活已完全不能自理,全靠年迈多病的老母亲和妻子照顾,且孩子年幼上幼儿园。十多年以来由于长年出差在外,无法顾及家里,也曾多次受到家中的抱怨。自古忠孝两难全,经过多次与家里人沟通和做工作,最终也逐渐获得家里人的理解和支持,舍了小家为了大家。

  环保事业永远在路上,今后他将继续加大在个人修养、业务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学习,从而以更高的素质、饱满的热情为环境保护事业努力工作并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真正实现把内蒙古打造成北疆最亮丽的风景线,为内蒙古人民守护好这片碧水蓝天。


编辑: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