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威:转变思路,在服务企业、维护市场公平上做文章

2020年10月12日作者:来源:中国环境APP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督察专员 李天威: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2020全国环境互联网大会。我给各位简单分享一下生态环境执法领域中,近几年环境互联网技术应用的一些实践。

  今年以来,生态环境执法同样受到了疫情影响。复杂的形势下,我们用不见面、远程等目前各种技术能实现的方式来推进工作。

  就在今年夏天,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臭氧监督帮扶,我们采取了一些新的方式和手段,特别是远程监督帮扶。我们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识别部分地区、城市,主要是针对京津冀地区的61个城市,用卫星遥感识别VOC排放的高峰期,采用“四步法”推进远程监督帮扶工作。首先是把位置定位准,然后把问题交给地方来组织排查,在地方排查的基础上,我们要进行问题整改,推动问题整改,最后我们从部里要定期督办问题整改的情况。地方实际上也有很多丰富的实践,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VOC管控的经验比较丰富,这些地区利用走航车、无人机、遥感等各种手段开展对区域内涉及VOC企业集群的监管。从今年7月份开始到9月份,我们共向地方60多个城市推送了高值区962个,涉及区县416个,地方生态环境部门排查的涉VOC问题企业多达两千多个。应该说远程监督帮扶我们还是在学中干、干中学的阶段,但也从一个角度来体现了我们在特殊情况下,用新手段来开展生态环境执法的一个生动案例。

  从2018年6月开始,生态环境部正式启动了“千里眼计划”,把京津冀2+26城市、汾渭平原各城市划分成3×3公里的网格,再进一步识别出一千多个网格,通过布设地面微站的形式,实现对500×500米范围内的精细化网格大气环境质量远程监管。通过这套体系,我们对工业园区、企业集群,特别是一些重点企业,能够监督到他们污染物排放的一些变化情况,环境应急响应情况。

  今年夏天,卫星中心在英视睿达公司的支持下,对京津冀2+26个城市裸地进行了遥感识别,基本上大于1万平方米以上的裸地都找出来了。今年秋冬季生态环境部还将对汾渭平原、京津冀2+26个城市进行大规模裸地排查,并把排查结果交给地方加快整改。

  此外,我们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对全国3.58万家污染源数据进行自动监控,大概涉及6万多个点位,对自动监控数据异常超标进行通报,并且进行挂牌督办。我们已累计查办了1030家自动在线监管企业,对长期不能稳定达标的单位也实施了挂牌督办。我们在重点地区推行了超标异常电子督办,只要自动在线监控出现异常,达到一定的频次之后,我们就会发电子督办单。

  还有一个领域,生态环境部在全国运行的484家生活垃圾焚烧厂都列入了电子督办机制,而且生活垃圾焚烧场的在线监控数据已经可以明确作为处罚的依据,只要在线超标就可以实施处罚,这也是一个重大突破。生活垃圾事关公众健康,社会广泛关注,生态环境部全流程对生活垃圾焚烧进行监管、事前预警,一旦监控数据有异常,我们都要追踪。我们还会定期调度垃圾焚烧场的情况,对于有些问题及时处置,加强事后处理,通过电子督办、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的处理处罚来加大对生活垃圾焚烧场的监管。

  实际上地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在物联网、视频监控、远程智慧平台等很多领域都做了大量工作。现在好多省都在搞企业的用电监控,关键环保设施单元的用电进行监控,来看企业的环保设施是不是正常运行、环保信息运行到底怎么样,我在这里不一一赘述了。

  实际上,远程监督执法手段应该说还是一种发展趋势。从生态环境执法的历程来看,早些年生态环境执法人员都是鼻子和眼睛看,慢慢发展到手里有一点家伙了,检验的检测,自动监控,再慢慢到卫星遥感、大数据。将来人工智能现场执法能不能机器人去,不用现场执法人员?当然现在还有好多路要走。

  我们认为远程监督帮扶、智慧环保体系的打造也是一种必然。

  一是,今年疫情影响下,远程监督帮扶、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推进生态环保,是疫情防控特殊条件下做好“六稳”“六保”,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基本需求。今年以来,大家也注意到了生态环境部推行的两个清单,一个是环评审批的正面清单,一个是生态环境执法正面清单。我们利用这样的手段,推进生态环境执法工作这也是必然。

  第二,这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放管服”的重要举措。前不久,国务院刚刚召开了会议,进一步要求要推进疫情防控大背景下的“包容审慎监管”。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既要有监督又要有帮扶,方式不创新,手段不创新,是没有办法实现的。

  应该说,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在生态文明大背景下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更是我们必须做好的工作,生态环境执法作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当中的一部分,坚持科学精准依法治污,用远程帮扶也好,远程监督执法这种手段,大数据智慧的这些工具,来实现生态环境监督执法的这种精准化、科技化,也是我们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必须创新和探索的一项重要工作。

  从生态环境执法局的角度看,我们这项工作还有很多不足,我个人总结有三条非常关键:

  第一个确实有些技术还不太成熟。今年夏天臭氧监督帮扶问题识别3公里×3公里,这还是太大了,而且卫星的数据是有时段的,上个时段发现问题,下个时段再去有没有这个问题还说不好。所以我们的技术如何更精准,如何更及时,如何更高效,这是我们需要突破的。

  再一个工作机制不完善。远程监督帮扶总体是发现问题交给地方去排查问题解决问题,但是也有值得总结的地方。地方还是没有把远程监督帮扶融合到日常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执法工作中。

  第三个就是成效难以巩固。

  下一步,生态环境执法需要不断创新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率,确实我们要在手段上用更多的技术换人力,用技术来换时间,用技术来换空间。我们不可能永远延续这种人海战术,不可能永远延续这种亲自到位的现场监督执法,还是用更多的现代化手段来解决生态环境执法面临的问题。

  所以,第一是监督执法的思路确实要调整。我们要转变“以罚代管”的思路,要在服务企业、维护市场公平这里面找空间做文章。如何更好地发现问题,更精准地发现问题,让问题成为生态环境执法的逻辑起点,这也是我们必须要解决要着力办的事儿。

  第二个监督执法的机制也要转变。远程执法也好,大数据这些手段也好,最后还是必须落实到人,去现场认定,因为我们所有的法律所有的法规都是这么定的。这不是我们自己要创新,整个体系都要创新。

  第三就是监管的执法手段要创新,技术上要更准更高效更实时。另外就是模式要创新,把互联网的先进手段技术应用到生态环境领域,融合各方面的力量,把生态环境领域的智慧环保体系打造得更完善。

  (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编辑:赵晓宇

相关新闻